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教育部和中国科协重点建设“中学生英才计划”,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流高校,在基础学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助力走好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2023年,理工附中有9名同学进入“英才计划”,今年人数快速增至16人,位居海淀区第二,而其中13位同学均出自学校的“秘密武器”——高研实验室项目,可以说,该项目对理工附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
紧张的期末考试终于结束,高研实验室的同学们也格外兴奋,因为在学校的冬令营活动中,他们走进了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围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那里,同学们和业界顶流、学科领域的专家前辈进行了面对面的现场观摩学习和交流分享。
高研实验室到底“高”在何处?今天就和京教君一探究竟吧~
为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模式,为⻘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023年秋季学期,理工附中成立了高研实验室,采用“双导师”模式,校内导师为知名大学毕业的博士和博士后,校外导师则对接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等共同研发课程,并为同学们进行授课。目前实验室共开设了天文科学、化学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地球科学以及生态学7大研究方向。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人类自1957年开始航天事业以来,共发射了4000多款形形色色的航天器。2022年2月27日,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搭载22颗卫星成功发射,创造中国航天“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航天器有哪些种类?我国第一颗卫星长什么样子?月球车、火星车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带着对航空航天无限的向往,现就读于理工附中高一2班的魏皓南成为了航空航天高研实验室的成员。回忆加入实验室这段时光,他感受最深的是前往文昌基地的观摩活动,那是他和同学们第一次近距离实地观看、体验火箭发射,那种清晰可感的震撼他至今都记忆犹深。
平时,理工附中的航空航天课程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将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课程内容形式丰富,不仅包括通识课程,还有研修课程和项目课程,在通用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同学们可自主选择雷达技术、航空发动机、材料、北斗卫星导航、纳卫星工程实践等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科研实践。
航空航天高研实验室的同学们喜欢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的志向之远大——“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青年学子对航空航天的热爱。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看到有这样一群热爱航空航天的杰出学生,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们将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贡献更多力量。
“让智能车动起来的那一刻非常有成就感”
高一13班韩承佑同学谈到人工智能的时候,语气里满是兴奋。他告诉我们,目前人工智能高研实验室的主要内容是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希未博士带领同学们由浅入深地讲解了什么是人工智能、硬件开发环境和Linux系统与简单指令、OpenCV编程基础与项目实践、神经网络与深度神经网络编程基础以及如何使用神经网络模型使智能车自动驾驶等专业的前沿知识。
最令韩承佑同学兴奋的是智能车动起来的那一刻,“看到自己训练的人工智能有了成效,感觉好像自己亲手抚养的小生命长大了一般欣慰。那种成就感是极其真实的。”他和他的同学们,在一次次的课程中,一次次的实验中,感受到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的科学奥妙。
据了解,深受学生欢迎的“人工智能高研实验室”是一个以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采用项目式研究的方式,从真实情景出发,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应用,目的是培养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
名校博导来给中学生当导师
理工附中高研实验室除了有过硬的硬件、丰富的课程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拥有一群来自清华、北大、中科院、北师大的博士、博导组建的校内外导师团为学生们的科研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
例如电子信息高研实验室的校外导师李芳,就是一位荣誉加身的重量级导师。身为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博导,所光电系统实验室主任,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她带领研究团队亲自为理工附中电子信息高研实验班的学生授课。
校外导师、北师大天文学博士后苍天启负责指导天文高研实验室的研究。苍天启与理工附中渊源深厚,他中学期间就是理工附中天文社的一员,经学校培养后爱上了天文并以此为专业,成为业界专家,现在他又成为理工附中的校外导师。周末,他牺牲休息时间,带领学员远赴北京郊区开展天文观测实践活动,璀璨星空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天文观测活动,不仅使学生迅速熟悉真实的星座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理工附中的马晓欣老师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博士后,作为校内导师,她多次指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小院士”科技教育活动、“北斗杯”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等,均取得优异成绩。在同学眼里,她是大神一样的人物,由她负责的航空航天高研实验室,每节课都会给同学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谈到为什么要 组成“博士导师团”,该校负责人介绍到 , 首先博士们可以为学生指引方向,帮助他们树立榜样,制定目标,并在专业选择上给予规划建议;其次,博士们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可以大大激发同学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们拓展思维、增长见识。
同时,博士导师也非常乐见有一批年轻人如此热爱科学,就像理工附中化学材料高研实验室校内导师、北大博士后张岩所说,“多年前,我也很想有个经验丰富的师兄师姐来告诉我,这条路要怎么走。现在,我们想成为带路的人。”
2023年12月18日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黄燕宁教授组织的《中学化学实践取向校本课程展示活动——化学贯通课程暨化学材料高研实验室特色课程展示》在理工附中化学材料高研实验室举办,师生展示了《青蒿素的提取》阶段反思课程。 展示活动获得了在场教师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黄燕宁教授这样评价: “课程中科学实验的全程经历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就在身边,成为像科学家那样的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科学家精神、科学态度就这样一点点融入学生的生命中,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提供了永动机。 ”
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格局日趋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系统部署,并鲜明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体现了对强国崛起规律的深刻洞察。从世界范围看,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关键往往在于率先掌握了科技创新主动权,率先取得了重大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突破,而突破的产生来自顶尖人才,顶尖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归根结底要依靠教育、要依托学校。
设立高研实验室、聘任学术班主任、成立科学教育中心……理工附中近期推出的多个创新动作,正是该校积极推进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举措的一部分。该校将着力在教育“双减”背景下,在课程、师资、资源建设中做足、做实科学教育加法,打造科学教育“金名片”,搭建更广阔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平台,让有天分、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编辑|京教君
内容来源|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今日推荐视频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